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中,考古人员发现很多青铜器物的表面,附着大量黑色的灰烬物质,这些物质是什么呢?经过检测,研究人员意外发现,这些物质里含有丝蛋白。在殷商时期的其他遗址中,考古人员曾发现很多青铜器上有用丝绸包裹后、再埋藏的痕迹。那么,三星堆人是否也用丝绸织物包裹青铜器呢?经过半年多的研究,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发布了研究成果。
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杨海亮:当时青铜器首先带了八九样品(回杭州),据我们统计,应该40%以上都是含有丝织品的。
和其他遗址、墓葬等场所出土的丝绸成品不同,三星堆的“丝绸”以另外一副面貌出现在考古人员的面前,增加了检测难度。
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 周旸:比如青铜器表面只留下印痕,有泥化,它在整个坑里面就像一堆泥一样。另外还有更加极致的就是灰化,经过焚烧,这给我们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。
三星堆织物有三种:绢 绮 编织物
面对高难度检测,中国丝绸博物馆检测团队使用了高倍显微镜、免疫学分析、同位素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手段。经过分析,专家发现三星堆的织物有三种。
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龙博:一种是绢,一种是绮,还有一种是编织物。
以8号坑一件青铜器附着物上的织物为例,研究人员判断出这是绢的品种。但它的颜色,已经无从考证。
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龙博:用这种红色的为了突出显示它的织物组织结构。这个染料的信息因为时间太长,已经流失掉了。
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龙博:这台织机上面,现在我们就是纺织的这次三星堆发现的其中一种织物品种。这里还有另外两种绢织物,一种是经纬线比较细,而且比较密一点的这种平纹绢织物。另外一种是经纬面比较大一点的平纹绢织物,也可以叫绸,绫罗绸缎里的绸。
三星堆丝织物的发现,也实证了文献与传说中,经常提到的古蜀王国和丝绸间千丝万缕的关联。
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 周旸:我们可以把四川盆地的丝绸最早推到三星堆,推到商代,推到三千多年前。我们可以看到,四川盆地,我们的三星堆跟殷墟是交相呼应的。
蜀锦非遗工匠再现三星堆丝织品原貌
根据三星堆丝织品残迹的高清图片及相关数据,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一位蜀锦非遗传承人,复原了丝织品的制作步骤。
蜀锦非遗传承人 曹代武:我手上现在拿的这个就是生丝。古人那个时候,就用的这种生丝。然后根据这个工艺复制的要求,这个一根丝是不够的,就需要三根或者是四根把它并在一起,才能去生产复制。
先并丝再捻丝 古蜀人纯手工捻丝成线
曹师傅告诉记者,具体用几根丝并在一起,这完全是根据三星堆考古专家给出的丝织品工艺数据要求来制作,把几根生丝并在一起这道工序被称作“并丝”,在并丝之后,他们需要把这三根或四根生丝拧在一起,形成我们看到的一根线,这道工艺称为“捻丝”,据推测,在三星堆时期,古蜀人就是用纯手工方式把线在手中搓一下来达到捻丝成线的目的。
蜀锦非遗传承人 曹代武:第二道工序就是整经。在古时候,古人肯定没有现在这个先进的整经机。他都是用传统的手工(方式),这样来整经,来绷这个丝线。
并丝、捻丝、整经等工序都是在为最终上织布机做准备。曹师傅将卷好的经轴上到织布机上后,按照织物的工艺要求开始穿综、撩扣。
蜀锦非遗传承人 曹代武:当时(三星堆时期)织物的组织,是一种平纹的那个组织,是一经一纬编织的。1厘米就是说它的经(线)密(度),就是经线20根,它的纬线,1厘米是18梭,就是18纬,我现在复制的就是这个品种。
在经过打纬织造这最后一道工序后,复原的丝织品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。整块丝织品经纬排列十分整齐,质地薄如纸张。曹师傅说,在三星堆那个时代,古蜀人借助什么机具来编织,这有待考古发现来进一步解释。
原标题:三星堆的丝绸存在吗?蜀锦非遗工匠再现三星堆丝织品原貌
投稿:请发ruomao#hotmail.com(#换成@)
删稿:本站部分内容为会员转载,如需删除请发至编辑邮箱处理!
建议:本站是养生门户网,分享的产品大多是食品为主,不能代替药物。有一定的调理作用,但不保证每个人食用后有同样的效果。分享的案例均转自互联网,如您有大病,建议您去看医生!我们理念是当下就要养生!
今天不养生,明天养医生! 养生从当下开始!不论你是30岁,还是60岁...90岁